軍事
飛速發展的軍事通信技術
19世紀30年代以后,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軍事通信技術和手段產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革命。1837年美國人
莫爾斯發明了最早的電磁式電報機和點劃組合的
莫爾斯電碼,引發了軍事通信發展史上的第一次技術革命;1895年意大利人馬可尼和俄國人
波波夫成功地進行了無線電通信試驗,引發了軍事通信發展史上的第二次技術革命;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無線電通信技術實現了三大突破:1923年實現了
短波通信;1931年實現了微波通信;1936年建立了超短波接力通信;1957年
前蘇聯率先發射第一顆
人造地球衛星之后,軍事通信便進入了衛星太空通信時代。尤其伴隨集成電路技術的一系列革命以及后來
計算機、通信衛星和網絡技術的崛起和空前發展,使得人類
信息技術實現了世紀大飛躍,成為單兵作戰武器平臺的戰斗力倍增器。
20世紀,
美國曾在“星球大戰計劃”中開始建立
GPS系統。如今,地球上任何一點、任何時刻都可以接收到來自
太空軌道的衛星信號,且三維定位精度、速度精度、時間精度等空前提高。直到今日,新的定位系統在美軍采取的多項軍事行動中均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GPS系統,各指揮機構能時刻掌握前方部隊執行任務的位置,單兵可以憑借自身的信息平臺在面臨危險時,可以迅速向求援部隊報告自己的準確方位,及時請求緊急空中支援;空中待命的支援戰機,可以快速準確地提供高精度救援。1995年,
俄羅斯完成了自己的太空定位工程計劃,從而使單兵作戰能力有了顯著提高。據悉,
歐洲聯盟新近也投巨資啟動了“伽利略”
衛星導航系統,該計劃將于200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單兵武器作戰平臺的信息系統大都采用小型電腦和無線電子系統構成,它使用微型的
全球定位系統衛星接收機,通過電腦提供士兵所在的具體位置,同時可提供其他士兵所在位置,使士兵之間可以互相配合作戰,使戰場態勢盡收眼底,“一目了然”。由于綜合導向技術取得突破,從而克服了全球定位系統易受障礙物阻擋和
無線電干擾所造成的信號丟失。
通信
1983年,美國的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執行STS-09任務,SAREX小組(Shuttle/SpaceAmateurRadioExperimentteam)促成了W5LFL/歐文加利特(OwenGarriott)成為第一個在太空中業余無線電的宇航員。歐文當時使用的是一臺Motorola2米FM對講機和一副安裝在窗戶上的天線。“這里是W5LFL在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上呼叫…”,
歐文在STS-09航天飛機任務中的業余時間,與地球上的
業余無線電臺進行了上百個QSO,開創了業余無線電聯絡在人類宇航中的歷史。從那以后,各國的業余無線電小組,其中以美國的SAREX,
德國的SAFEX,俄羅斯的MIREX為核心的隊伍,不斷地發展在美國的航天飛機、俄羅斯的
和平號太空站上的
業余無線電通信設備。
生物學
美國科學家日前宣布,他們已研制出了一種能夠對昆蟲進行無線遙控的新技術。
加利福尼亞包括了大學的科學家們表示,通過在一種名為獨角仙的甲蟲體內植入
電極和無線電信號接收裝置,他們已能夠對這種昆蟲的翅膀和身體其他部分的運動情況進行
遠程控制。據介紹,研究人員總共在一只獨角仙的大腦和肌肉組織中植入了六個微型電極。此外,他們還在甲蟲身上設置了一臺能夠向這些電極傳輸無線電信號的模塊(由微型控制器和電池組成)。在此之前,該大學的專家們曾通過直接的電流刺激實現了對昆蟲行動的控制,而通過無線電信號控制昆蟲行為方式還是首次??茖W家們解釋說,之所以要選擇獨角仙作為改造對象,是因為這種甲蟲的力氣在同體積的昆蟲中相對較大,最多可馱運3克重的物品。
而安裝在獨角仙身上的所有設備的總重量只有大約1.3克,并不會對其行動產生嚴重的阻礙。今后,科學家們還計劃在其身上安裝包括攝像機在內的特殊觀測設備。由于每只獨角仙可以負擔3克的重物,因此它們除了控制設備外,還可在攜帶1.7克重的傳感器材。
在談到研制這種控制技術的目的時,科學家們表示,這是為了讓這些甲蟲替代人類可能要負擔的一些危險工作。
科學家們認為,大規模生產這種可控制的甲蟲將會使人類受益匪淺。同時,由于在獨角仙體內設置電極并不需要太高的精度,因此批量生產“可控甲蟲”完全能夠在短期內實現。
據悉,這項研究工作得到了美國五角大樓下屬的國防先進技術研究局的資助。這使得人們很容易聯想到,該項技術很可能會被應用于
軍事目的。雖然科學家們并未否認這種可能性,但他們同時也強調,可控制的昆蟲同樣也可用于和平目的,例如進入那些人類不易或無法進入的區域執行勘探活動等。
電力傳輸
*
日本科學家提出了在太空中建立大型的太陽能電站,將
電能轉化為微波送回地球。
動力
* 無線電波可以產生微弱的靜電力和磁力。在微重力條件下,這可以被用來固定物體的位置。
* 宇航動力: 有方案提出可以使用高強度
微波輻射產生的壓力作為星際探測器的動力。
天文學